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陕西人工智能怎么干?干什么?

自被列入国家规划起,人工智能就迅速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必争之地。在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千亿级产业培育的行动计划发布不久,陕西省工信厅官网正式对外发布《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从今年起,陕西要用三年时间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这尽管只是个“小目标”,却关乎着陕西更长远的安排和布局,那就是到2035年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陕西重点培育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首先出台人工智能配套实施方案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AI,目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根据“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是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国内诸多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30.6%。

  进入2024年,全国多地纷纷加速布局和发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正式升级为陕西着力培育的千亿级产业之一。

  3月19日《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印发,陕西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一起并列的,陕西近年打造的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如今又和未来产业合力承载着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份文件里明确列出了重点扶持的7大细分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光子、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材料(超导、钛及钛合金、铝镁轻质材料、化工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增材制造、北斗应用等)、新能源(硅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产业。

  陕西定下的目标是,遴选若干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集群载体,到2025年高水平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级产业创新集群。

  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

  记者注意到,3月20日至3月27日陕西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文件,光子、增材制造、硅基太阳能光伏、钛及钛合金、化工材料、铝镁轻质材料、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重点培育的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浮出水面。

  6月3日,陕西省工信厅官网发布《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这是公开消息中,前述8个产业在行动计划发布之后,首个配套出台的实施方案。

  正如《陕西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中所言:在当今万物智联、数智赋能新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座与核心引擎,其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与重要体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基座至关重要,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率先出台的实施方案的原因。

  陕西计划到2025年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从“行动计划”到“实施方案”,陕西发展人工智能的时间表和施工图已经明确,并公之于众。

  根据《陕西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为培育人工智能这一新兴千亿级产业,最终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这一发展目标,将分三步走:

  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全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原始创新成果影响力不断提升;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在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取得突破,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高水平融于优势行业,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人工智能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生态更加活跃开放,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到203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辐射带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装备等下游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突破50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30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领军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随着《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发布,意味着人工智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已经有了明晰的安排和部署。

  到2024年,建设2-3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新增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新增100家制造业企业通过DCMM贯标,加快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

  到2025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3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50个以上。

  到2026年,建成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硬件等5个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人工智能重点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普及应用,创新应用场景数量达到100个以上,赋能水平迈上新台阶。

  陕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的分布

  西安雁塔、高新、西咸新区等为主

  以西安雁塔区、宝鸡金台区、安康高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载体,构建以“智能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以西安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发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

  以西咸新区等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大数据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自动驾驶产业园、AI智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业态丰富融合应用产业园区。

  陕西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拼图”雏形已现,西安雁塔区、宝鸡金台区、安康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以及西咸新区,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高新区正在打造的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已聚集了科大讯飞、臻泰智能等科技企业,其中,科大讯飞就是一家从事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

  西咸新区也已布局了总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的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以及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沣西人工智能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2022年11月3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全省首条自动驾驶线路正式投入运营,市民可免费乘坐。线路全长24.9公里,沿途主要站点有西部云谷一二期、总部经济园、翱翔小镇、西部科技创新港等。

  作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又被称为“西部最强大脑”的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已在2023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这俨然已是陕西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名片。可以肯定,陕西还需要更多拿得出手的标志性成果。

  丰富的科教资源

  是陕西发展人工智能的底气和优势

  官方数据显示,陕西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数量近1.3万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40余位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相关研发平台80余家,累计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30余项,还有31所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陕西高校在AI领域的校企合作成果颇丰。比如,华为西安研究所等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合作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西安天和防务等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现了智能骨骼机器人等关键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中兴通讯等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合作,实现了人工智能平台、智能终端平台技术等关键应用的研究与开发。

  西安是在2020年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南开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3》,分省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是第一梯队,陕西省居于第13位,这和陕西GDP的省级排名差不多。

  分城市来看,深圳、杭州和广州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排名前三,处于有绝对优势的第一梯队。第四至第十位的城市分别为:南京、苏州、成都、武汉、珠海、西安和合肥。

  从这个第三方机构排名来看,西安的AI实力,居于全国前列,是当之无愧的陕西,乃至西北AI第一城。西安人工智能的发展质量,决定了陕西人工智能的整体高度。

  所以,陕西把培育人工智能这一千亿级产业,也和“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紧密挂钩,统筹推进。

  陕西省发改委官网显示,为贯彻落实《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4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创新集群)项目申报工作已于近日启动,全力支持一批重点园区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

  应该发挥西安高校优势、场景优势、算力中心优势

  《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后,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

  记者: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在全国居于什么地位?

  侯彪:陕西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设施、算力供给、数据供应、模型研发和场景应用的领域均处于全国前列,具有深厚产业基础和较大发展潜力,但在产业氛围和产业整体驱动力方面存在欠缺。

  记者:出台《陕西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传递了什么信号,有何重要意义?

  侯彪: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陕西省重点发展的34条产业链之一,产值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是我省打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抓手。以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聚焦重点工业场景需求和智能产品供给,布局人工智能通用和行业大模型,将对我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方案来看,将要实施的“强基、创智、赋智、聚智”四大行动布局很全面,从算力到应用和产品都有安排,如果完全实施将给陕西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侯彪:强基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创智是产业化的关键,赋值是产业升级和扩大影响的手段,聚智是融合发展的措施。本方案具有陕西特色,方案在有限切口实现快速发展,打造陕西聚智新局面。

  记者:结合现实情况,实施方案所定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大吗?

  侯彪:本次的任务实、措施到位、目标可以有效实现。

  这是一个比较实的方案。它从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建设,到应用场景的构建等,都做了全面布局,完全符合今年两会的精神,体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建设。而且陕西在这些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比如在算力方面有三个计算中心的支持,在数据共享方面也在逐步完善,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多所重点高校的支撑。未来3到5年,必将为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贡献出实实在在的案例。

  这个方案是指导性的,方案涉及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应该联合起来,为陕西的制造业、旅游业、军工行业等赋能新质生产力。

  陕西在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上,应该有更多的示范引领效应。方案确实很重要,但怎么落实更关键,这需要我省各个相关部门互相配合,把这些事一件件落实下去。我更希望看到后续实实在在地把这份方案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具体的重大工程上去。

  西安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已跨入全国前列,属于第一梯队。在落实方面,还应该发挥西安高校优势、场景优势、算力中心优势,这几个方面协同去创新,去推进陕西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鹏 马虎振 白仲夏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